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,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承載了人們的娛樂、消費、商務、辦公等活動。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報告,截至2013年11月,中國網民數量達6.04億,其中手機網民達4.64億,手機已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,中國互聯網全面進入移動互聯時代。中國寬帶產業基金董事長、聯想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田溯寧先生認為:“它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新‘器官’。”人類出現之后,還沒有一個工業革命的產物,能夠讓我們離不開它,而手機已經做到了。田溯寧表示,我們需要探討的是這個“器官”到底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,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互聯網,不只是一個通訊工具。在此背景下,連接小區業主、物業、以及周邊商戶的這類小區服務正如雨后春筍般冒出,云家園、云家政、e家潔、叮咚小區、小區無憂、小區管家等諸多的小區 App 不斷冒了出來。
筆者認為,目前流行的小區APP按照開發切入點,可以分為以下兩類:
第一類,以‘叮咚小區’為代表的社區社交為切入點的APP。
以鄰里交友開道,社區服務隨后,傾向于社交,社區論壇、社區通訊錄等社區交友交流類欄目為其特色,另外輔以周邊商家、物業信息等內容。這一類型產品思路就是仿照 Nextdoor 的方向,從小區社交切入,打造小區 O2O 生態圈。但是,在國內,小區社交真的就是下一個移動互聯網產生的領域? 盡管在國外有了成功的模式,但是小區社交在國內,從目前的狀況來看,并不是移動互聯網在小區應用的爆發點。
首先,Nextdoor 在美國可以發展起來主要受益于美國小區的成熟度,在 Nextdoor 上的主要需求亦是小區服務、商品推薦以及關于本地安全的信息。但在國內,單是本地安全的報警功能就是國內的 App 無法達成的。因此,國內小區管理的無序性根本無法支撐小區社交的開展。
其次,小區內從年齡層次來劃分,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,這部分用戶對于移動互聯網、智能手機的接受程度很低。接受程度高的年輕人又有了陌陌、微信、QQ 以及論壇,這部分人對小區的社交缺乏關注的興趣。因此小區社交 App 就落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,年輕人不愿玩,老年人玩不了。
最后,就是不斷流動的小區居民。一線城市外來租房用戶占著不少的份額,更不用提二三線城市小區的空房率了。以租房為主的居民屬性并沒有對小區有很大的歸屬感,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個人的社交以及日常的生活服務,因此,對小區社交型的APP使用興趣必然大大降低。
第二類,以“小區無憂”為代表的社區電商為切入點的APP。
“小區無憂”提供了小區周邊的生活服務信息,用戶可以選擇相應的服務電話咨詢訂購,類似于傳統的電話本,但是,由于它基于弱關系鏈的純信息服務,沒有社交的穿插,產品會蒼白無力,無電商的支撐,未來盈利是個大問題,平臺對用戶的誘惑力非常有限。小區用戶的核心需求是物業服務、社區交友、生活配送,這三個需求是緊密相連的,缺了一塊都構成不了最穩固的三角形。一句話“簡單是王道,但不是出路”。
其實,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,社區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是社區資源整合,而非社交,也不是簡單的服務信息大全。鑒于國內小區的不成熟,小區居民更在意的是,這個月家里的水電使用情況,家里電器壞了能及時找到人來修,想要的東西能夠盡快送上門。小區本就是居民聚集的生活區,“生活”是社區居民的核心需求點,小區居民對于生活服務的配套的需求是遠遠大于社交需求的,在當前小區的服務尚且不能完全滿足居民需求的時候,大家會關心去認識更多小區人嗎?
因此,筆者認為,未來社區移動互聯網應用將以幾個方面為切入點:
第一個點,從高端社區切入。相比于大部分小區管理的無序性,高端小區或者運營成熟度較高的小區,其居民的穩定性,以及較高的文化,可以使得小區 App 的推廣更加容易。
第二點,與物業公司進行合作,納入物業管理業務,完善小區物業管理,提供水電費查詢、費用催繳、在線支付、社區公告、房屋車位租賃服務、開展小區文化等活動
第三點,從小區服務切入。打造以小區為中心整合平臺。集合社區周邊生活服務提供商形成商家聯盟,實現上門服務預約、在線預訂等便民服務。
第四點,從家政服務切入。以小區為中心的垂直生活領域的服務整合平臺。
第五點,從社區文化生活切入,打造小區文化興趣交流平臺,文化藝術是小區社交一個非常好而且更容易進行交流互動社區服務。
第六點,從智能化小區切入。與開發商、物業管理公司三方合作,實現安防系統、家政系統、便民系統、查詢系統、催繳系統五大系統整合,做到人與房子合一,可以隨時掌握小區與家中信息,及時找到物業或周邊服務。
移動互聯網時代,隨著“80、90”后的成長,“互聯網思維”將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旋律,緊跟時代的步伐,每個人都在追求快,但沒看清方向的快只會讓自己死得更快。中國是個地域廣闊、民族地域習慣復雜的國家,每個社區都有自己不同情況的現實存在,不能盲目進行“大躍進”。
廈門聯發(集團)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南寧分公司農吉玲
2014年10月20日 |